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氧杂蒽类荧光探针对ClO 的识别和细胞成像应用
于思为, 王良鹏, 金日哲, 康传清
应用化学    2022, 39 (12): 1903-1911.   DOI:10.19894/j.issn.1000-0518.220071
摘要   (322 HTML9 PDF (2581KB)(307)  

对细胞生理环境下次氯酸根离子(ClO)进行高效识别在生理学和病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续的碳碳双键连接二甲氨基取代的氧杂蒽结构与苯并噻唑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3,6-双(二甲胺基)-9-(1-(3-甲基-苯并噻唑))-三甲基))-氧杂蒽(R-1)。R-1在ClO存在下,600 nm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量子产率高达20.3%),且其它活性氧物质不影响该探针对ClO的识别。荧光成像实验表明,探针R-1能够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内的ClO进行检测,并发出红色荧光,具有ClO生物成像的应用潜力。

View table in article
图 3 探针R-1(10 μmol/L)在甲醇/水溶液中随ClO(0~20 μmol/L)浓度变化的荧光光谱
(A)ClO 浓度从0 μmol/L升高到10 μmol/L; (B)ClO 浓度从10 μmol/L升高到20 μmol/L; 内插图: 探针 R- 1在600 nm处的荧光强度随ClO 浓度变化的线性关系图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将183.1 mg(0.80 mmol) NNN′, N′-四甲基-9 H-呫吨-3,6-二胺置于50 mL圆底烧瓶中,N 2气保护下溶于10 mL丙酮并在冰浴下搅拌,称取384.0 mg(2.40 mmol)KMnO 4溶于5 mL丙酮,5 min内缓慢滴加至溶液中,并用薄层色谱(TLC)监测反应过程。2 h后反应结束,溶液由紫红色转变为红棕色。用硅藻土过滤取滤液,蒸干后收集所得粗产品,将其进一步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得到140.9 mg红色固体化合物 2,产率76.5%(图S3-S5)。1H NMR(500 MHz, CDCl 3), δ: 8.17(d, J=9.0 Hz, 2H), 6.73(dd, J=9.0, 2.4 Hz, 2H), 6.52(d, J=2.5 Hz, 2H), 3.14(s, 12H); 13C NMR(125 MHz, CDCl 3), δ: 175.28, 158.23, 154.35, 127.68, 112.03, 109.01, 97.05, 40.28; MS(ESI): 计算值为 C 17H 18O 2N 2Na+[M+Na]+ 305.2, 实测值为305.2。
为研究探针 R-1对次氯酸根的响应过程,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与探针 R- 1的甲醇溶液等体积混合,探针 R-1的终浓度为10 μmol/L,观察该探针的紫外(图2)和荧光光谱(图3)的变化。如图2A所示,随着次氯酸钠浓度由0 μmol/L增加到20 μmol/L,探针 R- 1的溶液在360、550和650 nm处的吸光度逐渐降低,溶液颜色也由深蓝色转变为亮粉色,这意味着探针 R- 1的结构对次氯酸根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选取探针在650 nm处吸光度值随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的变化作图,如图2B所示,吸光度随次氯酸根浓度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068 x+0.227,根据检测限公式LOD=3.3 σ/ k计算,其中, σ为紫外吸收值的标准差, k为直线的斜率,得到该探针的检测限为20.09 nmol/L,说明该探针有良好的次氯酸钠检测灵敏度。
通过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探针 R- 1在甲醇/水溶液中与ClO-之间的相互作用,固定激发光波长为525 nm,探针 R- 1的终浓度为10 μmol/L。如图3A所示,随着 c(ClO-)由0升至10 μmol/L,探针在600 nm处的荧光发射逐渐增强;当 c(ClO-)从10 μmol/L升至20 μmol/L,探针 R- 1位于600 nm处的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减弱,出现显著的荧光淬灭现象(图3B)。该荧光探针在与等当量ClO-反应后(最大荧光发射强度),其荧光寿命 τ为1.93 ns(图4),荧光量子产率为20.3%,在氧杂蒽类荧光探针中量子产率较高[14-16],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