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基于豆甾醇衍生物的超分子凝胶的合成与性能
王凯, 杨海宽, 刘慧兰, 路嘉敏, 张晨
应用化学    2022, 39 (9): 1453-1463.   DOI:10.19894/j.issn.1000-0518.210582
摘要   (370 HTML7 PDF (2134KB)(568)  

设计合成出两种含有不同结构单元的新型豆甾醇衍生物凝胶因子(化合物1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手段对形成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凝胶因子可分别在二甲基亚砜及甲醇溶剂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其中化合物1还可在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液体积比分别为9∶1、8∶2和7∶3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当化合物12在DMSO溶剂中以质量浓度均为12 mg/mL形成凝胶时,二者的凝胶-溶胶相转变温度(Tgel)分别为51和46 ℃,表明随着凝胶因子中甾体结构单元的增加,其形成凝胶的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以化合物1制备的凝胶为载体,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阿霉素的包封与释放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凝胶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并在240 min时在水中达到的最大释放值为84%。本文为豆甾醇衍生物凝胶的制备,及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View table in article
图5 化合物1在不同条件下形成干凝胶的FT-IR光谱
a.化合物 1固体粉末; b.化合物 1/DMSO干凝胶; c.化合物 1+DMSO/水(体积比9∶1)干凝胶; d.化合物 1+DMSO/水(体积比8∶2)干凝胶; (e)化合物 1+DMSO/水(体积比7∶3)干凝胶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为了确定氢键是否是形成凝胶的驱动力,使用FT-IR进行深入研究[24]。以化合物 1的原始粉末、化合物 1在DMSO溶剂中形成的干凝胶,以及化合物 1在不同体积比DMSO/水混合溶液中形成的干凝胶为例,对其进行了FT-IR表征。如图5谱线a所示,化合物 1原始粉末在3349、1702 cm-1处出现2个吸收峰,分别归属于—COOH伸缩振动峰、C O伸缩振动峰。对于化合物 1在DMSO溶剂中形成的干凝胶,两个峰值分别轻微位移到3343、1693 cm-1(图5谱线b)。对于化合物 1在DMSO/水混合溶液体积比分别为9∶1、8∶2和7∶3中形成的干凝胶, COOH伸缩振动峰、C O伸缩振动峰分别位移到3289、1673 cm-1,3326、1670 cm-1以及3342、1675 cm-1处(图5谱线c-e)。这种因形成氢键作用而导致相应的红外吸收峰发生移动的现象,在相关文献[25]中已有报道。因此,与化合物 1原始粉末相比,其典型特征峰均有轻微位移,表明氢键是形成凝胶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