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基于豆甾醇衍生物的超分子凝胶的合成与性能
王凯, 杨海宽, 刘慧兰, 路嘉敏, 张晨
应用化学    2022, 39 (9): 1453-1463.   DOI:10.19894/j.issn.1000-0518.210582
摘要   (370 HTML7 PDF (2134KB)(568)  

设计合成出两种含有不同结构单元的新型豆甾醇衍生物凝胶因子(化合物1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手段对形成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凝胶因子可分别在二甲基亚砜及甲醇溶剂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其中化合物1还可在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液体积比分别为9∶1、8∶2和7∶3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当化合物12在DMSO溶剂中以质量浓度均为12 mg/mL形成凝胶时,二者的凝胶-溶胶相转变温度(Tgel)分别为51和46 ℃,表明随着凝胶因子中甾体结构单元的增加,其形成凝胶的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以化合物1制备的凝胶为载体,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阿霉素的包封与释放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凝胶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并在240 min时在水中达到的最大释放值为84%。本文为豆甾醇衍生物凝胶的制备,及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View table in article
图4 质量浓度为15 mg/mL化合物1(A)和化合物2(B)分别在DMSO 溶液中干凝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形成凝胶的微观结构,以质量浓度为15 mg/mL的化合物 12分别在DMSO溶剂中形成凝胶为例,用SEM对其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如图4A所示,化合物 1形成的凝胶,其微观结构由许多长度约为4 μm,宽度约为100 nm的长纤维组成。化合物 2形成的凝胶,其微观结构由许多长度约为3 μm,宽度约为100 nm的柔性长条带状结构组成,这些带状结构分布相对分散,彼此相互连接缠绕,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图4B)。由此可见,凝胶因子结构的微小差异,会对其形成凝胶的超分子结构形貌产生巨大影响。SEM图像不清晰可能是由于凝胶因子形成的凝胶其超分子结构高度较低,分子之间密集缠绕等原因导致。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