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纺Ho3+-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酸钠为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Ho3+-TiO2/Bi等离子体复合纤维光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瞬时光电流(IP)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光电性能等进行表征。 以三乙醇胺为电子给体,研究了Ho3+-TiO2/Bi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的反应过程。 结果表明:在水热过程中,Bi3+被葡萄糖酸钠还原成单质Bi纳米颗粒,复合在Ho3+-TiO2纳米纤维表面形成肖特基结。 金属Bi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合稀土元素丰富的能级结构和4 f电子跃迁特性,对TiO2进行双重修饰改性,有效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见光下产氢速率最大为43.6 μmol/(g·h)。
Ternary Ho3+-TiO2/Bi plasmonic composite fibers were prepared via hydrothermal method employing electrospun Ho3+-TiO2 nanofibers as the substrate. The composition, morphology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photoelectric spectroscopy (XP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ultraviolet-visible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um (UV-Vis DRS) and instantaneous photocurrent. The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for hydrogen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over Ho3+-TiO2/Bi plasmonic composite fibers with triethanolamine as the donor resid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 nanoparticles formed via reduction of Bi3+ by sodium gluconate during hydrothermal process, meanwhile the heterojunction grew on the Ho3+-TiO2 nanofibers surface. 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Ho3+-TiO2/Bi plasmonic composites fibers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hich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heterojunctions between Bi and rare earth Ho3+ doped titanium dioxide. Modification of TiO2 nanofiber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amples under visible light. The highest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was 43.6 μmol/(g·h).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作为新型光场调控技术被引入光催化领域,通过金属纳米颗粒的组成、形貌、尺寸和介质环境等因素调控求解催化体系的光谱响应范围,从而为高效光催化剂的制备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能够从全新的角度解决光催化技术的发展瓶颈[1,2,3,4]。 例如,Kominami等[5]将Au纳米球负载到TiO2表面,使TiO2吸收光谱拓宽到625 nm,且表观量子效率达到7.2%;Cheng等[6]用金纳米团簇修饰石墨相氮化碳( g-C3N4),分解水产氢速率达230 μmol/(g·h);Kumari等[7]探究了单个Ag纳米粒子的LSPR效应,在可见光照射还原CO2,以实现碳能源的循环再利用。 当前,作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研究的金属还主要是Au、Ag和Pt等贵金属[8,9],高昂的价格和稀缺性严重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因此寻找开发价廉、易得,具有LSPR效应的非贵金属等离子体激元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10,11,12,13]。 例如:Dong等[14]制备的Bi/ g-C3N4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可见光催化性能,并通过麦斯威尔方程理论模拟及自由基捕获实验,提出了非贵金属Bi纳米粒子的LSPR效应增强光催化活性机理;Qu等[15]采用一步水热法,以葡萄糖酸钠为还原剂制备了碳包裹Bi/Bi2O3复合材料,对甲基蓝的可见光降解率相对于Bi2O3提高了6.5倍。
本文以稀土Ho3+掺杂TiO2(Ho3+-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酸钠为还原剂,通过水热法制备三元Ho3+-TiO2/Bi等离子体复合纤维光催化剂。 金属Bi的LSPR效应结合稀土元素丰富的能级结构和4 f电子跃迁特性,对TiO2进行双重协调修饰改性,拟增强其可见光催化活性,从而提高光催化产氢效率。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Mw=1300000,分析纯,阿拉丁(上海)有限公司);钛酸四丁酯(分析纯,上海昆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硝酸铋、硝酸钬(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EG, Mw=2000)、葡萄糖酸钠(分析纯,天津精细化工厂);乙二醇、无水乙醇、冰醋酸(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X'Pert3 Powder 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荷兰PANalytical公司);SU801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SEM,日本Hitachi公司),配接有X射线能谱仪(EDS);JEM-2010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日本JEOL公司);PHI-5000 VersaProbe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日本ULVAC-PHI公司);Lambda3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DRS,美国Perkin Elmer公司);Hitachi F-4500型荧光光谱仪(PL,日本Hitachi公司);CHI660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Ho3+-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 取1.0 g PVP加入到10 mL无水乙醇中,磁力搅拌4 h,制得溶液A。 将1 mL钛酸四丁酯溶于6 mL无水乙醇与冰醋酸的等体积比混合溶液中,搅拌30 min,制备溶液B,将溶液B缓慢滴加到溶液A中,强力搅拌2 h,加入1 mL,1.5 mol/L的Ho(NO3)3溶液,继续搅拌30 min后,转移至静电纺丝用注射器中,在10 kV的电压下,接收距离12 cm,电纺5 h,制备样品纤维毡,取出真空干燥24 h后,置于马弗炉中以0.5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 ℃,恒温焙烧4 h,制得Ho3+-TiO2纳米纤维。 为了对比实验,在不加Ho(NO3)3时,制得纯TiO2纳米纤维。
Ho3+-TiO2/Bi复合纤维的制备 将1.923 g的Bi(NO3)3·5H2O 溶于80 mL乙二醇,磁力搅拌30 min,均分成4份,分别加入2、4、6和8 mg葡萄酸酸钠,继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分别加入10 mg的Ho3+-TiO2纳米纤维,并用2 mol/L的NaOH调整溶液的pH=12,移入30 mL高压反应釜,180 ℃反应24 h。 冷却至室温,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分别洗涤3次,60 ℃干燥 12 h,制得样品分别标记为HTB2、HTB4、HTB6和HTB8。
利用XRD分析样品的结晶状态,铜靶为射线源( λ=0.154 nm)。 SEM以及HRTEM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 使用XPS分析元素价态。 使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得到样品的UV-Vis DRS图,测试时选用BaSO4粉末作为标样。 所有的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
制备工作电极:PEG与样品各取0.03 g加入0.5 mL乙醇在研钵中充分混合研磨形成浆料,用刮刀法将浆料均匀分散在FTO玻璃表面,其分散薄膜面积约为1 cm2 ,然后在100 ℃的烘箱中处理 60 min。 使用标准三电极体系CHI660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光电流。 Ag/AgCl(饱和KCl)作为参比电极,Pt丝作为对电极,0.5 mol/L Na2SO4溶液作为电解液,300 W氙灯作为光源。 光源开关间隔为50 s。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实验:利用北京泊菲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光解水系统进行。 取95 mL H2O和5 mL三乙醇胺(TEOA)放入专用的石英光反应器中,加入50 mg催化剂,超声20 min后装入光催化分解水系统,常温常压下,用装有UVCUT400滤波片( λ>400 nm,100 mW/cm2)的300 W氙灯做光源,滤除波长小于400 nm的紫外光。 产氢量用装有热导检测器(TCD)的气相色谱进行检测,色谱柱为5A分子筛,载气为高纯N2。
图1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XRD图。 如图1A所示,TiO2纳米纤维在2 θ=25.5°、37.9°、48.2°、54.1°、55.0°、62.5°、68.7°、70.3°和75.1°等处观察到9个明显的衍射峰,经与标准卡(JCPDS 21-1272)相比对,这些衍射峰与锐钛矿相TiO2的(101)、(004)、(200)、(105)、(211)、(204)、(116)、(220)和(215)晶面相吻合,表明所制备的纤维为锐钛矿相。 掺杂稀土Ho3+后,TiO2的衍射峰明显宽化,其中(105)和(211)以及(116)和(220)晶面所形成的驼峰均已宽化成一个峰。 未能观察到Ho3+的物相峰,这可能是Ho3+掺入量较少且呈高度分散的原因[16]。 经水热反应后,复合样品在2 θ=27.3°、38.3°、39.4°、45.1°、48.7°、56.4°和64.7°等处又出现多个新衍射峰(见图1B),经与标准卡(JCPDS 85-1329)相比对,这些新衍射峰归属于金属Bi的(012)、(104)、(110)、(015)、(202)、(024)和(122)晶面。 表明在水热过程中有Bi3+被还原成单质Bi。
图2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SEM图。 由图2A可见,TiO2纳米纤维长度超过毫米级,直径约为180 nm,长径比大,分散性良好,表面相对光滑,无其它物种附着。 稀土Ho3+掺杂后,纤维形貌得以完好保留,直径略有增加,表面变得粗糙(见图2B)。 经水热反应后,所得复合纤维表面有细小的纳米颗粒生成,且随葡萄糖酸钠用量的增加,纳米颗粒的数量、大小和形貌均发生变化。 当葡萄糖酸钠用量为2 mg时,复合纤维样品HTB2表面纳米颗粒呈圆形,粒径约10 nm(见图2C);用量为4 mg时,纳米颗粒数量增多、粒径增大,形貌变得不规则(见图2D)。 用量为6 mg时,由图2E可见,纳米颗粒转变为类八面体形貌,均匀分散在纤维表面,粒径为30 nm左右。 葡萄糖酸钠用量继续增加,纤维表面开始出现堆积、团聚,甚至将纤维完全包裹现象(图2F)。
![]() | 图2 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SEM照片Fig.2 SEM patterns of TiO2 nanofibers, doping and composite nanofibers A.TiO2; B.Ho3+-TiO2; C.HTB2; D.HTB4; E.HTB6; F.HTB8 |
图3为复合纤维样品HTB6的TEM、HRTEM和元素分布Mapping图。 由图3A观察到复合纤维表面均匀分散有大小不等的多面体纳米颗粒,这与SEM观察到的结果相近。 利用HRTEM进一步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如图3B所示,得到两组宽度不等的晶格条纹,经分析确认,宽度为0.35 nm的晶格条纹对应于锐钛矿TiO2的(101)晶面,而宽度为0.27 nm的晶格条纹对应于金属Bi的(012)晶面,这进一步表明纤维表面生成的纳米颗粒为金属Bi。图3C为复合纤维样品的元素分布,表明样品由Ho、Bi、Ti和O共4种元素组成,且各元素围绕纤维均匀分布。 由辅助材料图S1可知,样品HTB2、HTB4、HTB6和HTB8表面Bi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5%、42.4%、47.8%和60.2%,与反应体系中葡萄糖酸钠的加入量呈同步递增关系,表明在水热反应中,葡萄糖酸钠作为还原剂对金属Bi的生成起关键性作用。
图4为复合纤维样品HTB6的XPS能谱图。 由全谱图4A可见,复合纤维表面观测到Bi、Ti、O和C 4种元素(其中C元素峰来源于XPS仪器本身碳氢化合物)。图4B-4D分别为Bi4 f、Ti2 p和O1 s的高分辨XPS能谱图。 如图4B所示,Bi4 f7/2光电子峰出现在157.7 eV处,暗示着金属形式Bi的存在,而Bi4 f5/2的光电子峰位置在162.9 eV,且Bi4 f5/2和Bi4 f7/2 的结合能相差5.2 eV,由此进一步证实复合纤维上复合的是单质态的金属Bi[18]。 而图4C中Ti2 p3/2和Ti2 p1/2两个光电子峰分别出现在458.6和464.3 eV处,表明样品中Ti是以+4价形式存在[17]。图4D在结合能为529~532 eV之间出现两个不对称光电子峰,表明此时氧以两种状态存在,其中,结合能为529.6 eV处的光电子峰归属于样品的晶格氧(Olatt)[19],而结合能为531.7 eV处的光电子峰归属于纤维表面的吸附氧(Oads)[20]。 本样品中未检测到Ho4 d的XPS能谱峰。 一方面是因为稀土Ho3+离子的价层上拥有多个4 f未成对的自旋电子,与光致电离所形成的内壳4 d层发生耦合,使Ho4 d的XPS谱图出现多重分裂现象,光电子能谱较复杂;另一方面因为Ho4 d的光电子峰的位置在159.59~161.83 eV区间内[21],这个峰位刚好与Bi4 f的光电子峰(157.5~162.7 eV)相重叠。
图5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UV-Vis DRS图。 由图5可见,TiO2纳米纤维的吸收边界在387.5 nm 处,与锐钛矿TiO2的本征吸收相一致。 掺杂稀土Ho3+后,吸收边发生红移,表明TiO2的带隙变窄[22]。 而复合纤维样品在可见光区均产生较强吸收,且随纤维表面Bi含量增加,样品在520~750 nm范围内的吸收峰逐渐增强。 McMahon等[23]用MIE理论模拟了球形铋纳米颗粒在真空中的LSPR随纳米粒子尺寸的变化,在波长位于360和700 nm处观察到了骆驼状吸收带。 而Wang等[24]在425~575 nm处观测到的吸收带,认为是Bi纳米粒子的LSPR效应引起的。 基于此,认为,520~750 nm范围内观察到的较强吸收峰,是由复合纤维表面金属Bi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引起的[14]。 而吸收峰强度的变化,表明LSPR效应受金属颗粒的尺寸、形状、介质以及周围环境的介电常数的影响[25]。
图6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PL图。 由图6可见,TiO2纳米纤维的PL信号峰最强,表明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最高。 掺杂稀土Ho3+,PL信号峰强度迅速降低,表明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下降。 而复合纤维样品的PL信号峰强度均明显降低,且随着纤维表面Bi质量分数增加、粒径增大以及颗粒形貌的变化,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变化趋势。 这一方面表明金属Bi复合有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而另一方面Bi本身属于半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大量聚集又构成载流子新的结合点,使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反而增加。
图7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瞬时光电流响应。 如图7所示,TiO2纳米纤维没有产生光电流,表明纯锐钛矿相TiO2不能被可见光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 在可见光照射下,掺杂样品Ho3+-TiO2有光电流产生,但强度较弱。 而复合纤维样品的光电流强度随着纤维表面Bi质量分数增加、粒径增大而不断增强。 同时,所有样品在切断光源时,光电流信号都是缓慢下降到零。 表明金属Bi纳米颗粒通过LSPR效应,可以吸收可见光产生能量较高的激发电子。
图8为TiO2纳米纤维及掺杂、复合纤维的可见光催化产氢活性对比图。 TiO2纳米纤维在可见光照射下,没有H2产生,这与TiO2不能被可见光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特性相对应。
掺杂稀土Ho3+后,可见光照5 h,Ho3+-TiO2纳米纤维产氢速率达到8.6 μmol/(h·g),这是因为稀土Ho3+具有丰富的4 f电子和不同的跃迁轨道,掺杂进入TiO2晶格,在TiO2的价带和导带间产生杂质能级,导致TiO2的带隙变窄,能够被可见光激发产生光生电子。 经水热反应后,复合纤维样品光催化产氢速率显著增加,且随着纤维表面Bi含量增加、粒径增大以及形貌的变化,产氢速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样品HTB6的产氢速率最大,为43.6 μmol/(h·g),约是Ho3+-TiO2产氢速率的5倍。 为了进一步说明复合的金属Bi与掺杂Ho3+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综合影响,选用课题组前期制备的Bi/TiO2纳米纤维[26]进行了可见光催化产氢实验,结果如辅助材料图S2,产氢速率为14.8 μmol/(h·g),只有Ho3+-TiO2/Bi的1/3。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是评价光催化剂循环使用的重要参数。 采用简单沉降法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连续5次循环后,回收率达到95%以上,且光催化反应后纤维形貌和机械强度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见辅助材料图S3、S4和S5),表明Ho3+-TiO2/Bi复合纤维具有完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光催化稳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推测了Ho3+-TiO2/Bi复合纤维在可见光照下分解TEOA水溶液的产氢机理。 如图9所示,在可见光照下,复合纤维表面的Bi纳米颗粒通过LSPR效应,可以诱导局域电磁场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和空穴。 由于TiO2具有较低的导带位置[27],所以光生电子能够从Bi纳米粒子表面迁移至TiO2导带上,进而提高光生电子寿命。 但是由于金属Bi与TiO2界面间肖特基势垒的存在,阻碍了金属Bi所产生的光生激发电子的通过,仅有少部分能量较高的光生电子才能够迁移到TiO2导带,因此该电子迁移过程是受限的[28]。 当有稀土Ho3+掺杂时,Ho3+取代Ti4+进入TiO2晶格,造成TiO2晶体内电荷的不平衡,形成杂质缺陷[29],使复合纤维表面生成大量未饱和O,这些未饱和O与金属Bi产生较强耦合,从而有效降低金属Bi与TiO2界面处的肖特基势垒,让能量较低的光生电子也可以通过界面迁移到TiO2的导带上,使金属Bi纳米颗粒成为光催化所需电子的供应站,源源不断提供光催化产氢所需电子。 这些高能量电子与TiO2表面吸附的H+反应生成H2,而多余的光生空穴则与溶液中牺牲剂TEOA作用生成氧化物种。 最终促进了可见光下光解水产氢性能。 当金属Bi含量过大时,尽管可以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但纤维表面的活性位点被大量Bi纳米粒子覆盖,同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进一步增加,导致光催化产氢速率反而下降。 说明金属Bi的复合存在一个最佳量。
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水热法制备Ho3+-TiO2/Bi等离子体复合纤维光催化剂。 金属Bi纳米颗粒成为光催化所需电子的供应站,可以提供光催化产氢所需的电子。 稀土Ho3+掺杂有效降低了金属Bi与TiO2界面处的肖特基势垒,有利于促进热电子从Bi向TiO2导带的快速迁移。 金属Bi的LSPR效应与稀土元素特殊电子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了体系对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使光谱响应范围拓宽,增强了TiO2对可见光吸收能力,提高了复合纤维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研究思路和可行性合成路线。
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Ho3+-TiO2/Bi复合纤维的表面元素分析、催化性能、可重复使用性和光催化稳定性、不同情况下的形貌]可以免费从本刊网站(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