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钽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中电化学行为
颉芳霞*, 何雪明, 吕彦明, 俞经虎, 武美萍
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122
通讯联系人:颉芳霞, 副教授; Tel:0510-85910562; Fax:0510-85910531; E-mail:xiefangxia@aliyun.com; 研究方向:电化学和生物材料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中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电沉积钽是受扩散控制、两步骤的不可逆电极反应过程,首先是Ta(Ⅴ)还原为Ta(Ⅲ),其次是Ta(Ⅲ)还原为金属钽和形成其它低价钽氯化物。 Ta(Ⅴ)/Ta(Ⅲ)和Ta(Ⅲ)/Ta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阴极传递系数分别为0.155和0.406。 Ta(Ⅴ)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扩散系数为1.629×10-9 cm2/s。 在100 ℃和-1.25 V条件下,采用恒电势法在铂片上电沉积钽,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和EDS分析表明,沉积物为钽和钽的低价氯化物。

关键词: 氯化钽; 离子液体; 电化学; 电沉积
中图分类号:O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16)09-1093-06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antalum Pentachloride in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 Ionic Liquid
XIE Fangxia, HE Xueming, LYU Yanming, YU Jinghu, WU Meiping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oo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XIE Fangxia, associate professor; Tel:0510-85910562; Fax:0510-85910531; E-mail:xiefangxia@aliyun.com; Research interests:electrochemistry and biomaterials
Abstract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0.25 mol/L tantalum pentachloride is investigated in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Bmim]PF6) by cyclic voltamme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of tantalum is a two-step irreversible electrode reaction by diffusion control. Tantalum(Ⅴ) is first reduced to tantalum(Ⅲ), and tantalum(Ⅲ) is further reduced to tantalum metal and tantalum subchloride. The cathodic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a(Ⅴ)/Ta(Ⅲ) and Ta(Ⅲ)/Ta are 0.155 and 0.406, respectively.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Ta(Ⅴ) is 1.629×10-9 cm2/s.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tantalum on platinum substrate from TaCl5-[Bmim]PF6 is performed using the potentiostatic method at 100 ℃ and -1.25 V.SEM and EDS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lectrodeposits are mixtures of tantalum metal and tantalum subchiloride.

Keyword: tantalum pentachloride; ionic liquid; electrochemistry; electrodeposition

钽具有高熔点、耐腐蚀、延展性好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和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1]。 同时,钽的热稳定性好,在铜和硅中的扩散系数很小,热导率大,粘结性强等成为最佳的扩散隔层材料,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3]。 另外,钽在人的体液中是惰性的,其生物相容性、抗腐蚀能力和高纯度等使其成为理想的医疗材料。

钽的沉积电位比较负,几乎不可能从水性电解质溶液中沉积出来;而熔盐体系和离子液体具有较大的电化学窗口,可以沉积出钽。 最早Senderoff等[4]用K2TaF7作为钽源,在650~850 ℃的三元共晶LiF-NaF-KF熔盐中得到了致密的钽镀层。 Balikhin等[5]在LiF-NaF-K2TaF7混合熔盐中获得了钽镀层的优化工艺方法。 但是,上述电化学还原法制备钽都是在高温熔盐体系中进行,不可避免地产生设备高温腐蚀、电流效率低和能源消耗大等诸多问题。 室温离子液体以其宽阔的电化学窗口和良好的导电性,在制备金属、合金以及半导体等材料时成为备受关注的电解液[6]。 Barnard等[7]研究了TaCl5在40 ℃离子液体体系MeEtImCl/AlCl3中的电化学行为,其电化学还原过程分为3个步骤,首先TaCl5与离子液体中的Cl-结合形成[TaCl6]-,然后通过两次一个电子还原,Ta(Ⅴ)被还原成Ta(Ⅲ),最后Ta(Ⅲ)通过3个电子还原成金属钽。 Endres研究小组[8,9]通过循环伏安法和EQCM分析了0.5 mol/L TaF5在离子液体[BMPyr][TFSI]中的电化学还原过程,首先TaF5获得两个电子被还原成TaF3,然后在更低的电位下被还原成Ta,但是电沉积得到的钽十分疏松,容易脱落,厚度约为700 nm。 最近,Maguy等[10]通过相同的实验方法,分析了TaF5在相同离子液体[BMPyr][TFSI]中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认为TaF5获得5个电子被还原成Ta,同时TaF5与F-结合形成Ta F6-或者Ta F72-,但它们很难被还原成Ta。 据推测[10],形成不同价态负离子的主要原因是TaF5的含量不同,导致溶液的酸碱度不同。 Babushkina等[11]研究了TaCl5在离子液体[Pyr14][TFMS]中的电化学行为,由于离子液体中存在含氧官能团[CF3SO3]-,形成了[TaOCl4]-、[TaOCl5]2-等配合物,限制了钽金属的沉积。

众所周知,第一代AlCl3离子液体(如MeEtImCl/AlCl3)吸水性强,稳定性差,电化学还原过程中容易发生副反应[12]。 本文选用TaCl5作为钽源,研究了其在室温离子液体[Bmim]PF6(对空气和水较稳定)中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电沉积法制备金属钽的可行性。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99%,河南利华制药有限公司),五氯化钽(TaCl5)(分析纯,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铂片(99.99%,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所有的电化学实验都在充满Ar气的真空手套箱中进行。 采用CHI6081C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进行循环伏安法测试和恒电位电沉积研究,选用铂片作为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铂丝作为参比电极。 电极先用粒径13 μm的金相砂纸打磨后,在超声条件下依次用去离子水、丙酮和无水乙醇清洗,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充分干燥后,放入手套箱中备用。 实验选择在100 ℃下沉积电势为-1.25 V进行TaCl5在铂片上的恒电势电沉积,沉积时间为2 h,电沉积的样品使用去离子水和丙酮进行冲洗。 采用LEO-14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Carl Zeiss公司)和其附带的KEVEX Sigma能谱微分析仪对产物进行分析。

1.2 实验方法

首先将离子液体[Bmim]PF6在真空干燥箱中105 ℃下干燥24 h,以降低离子液体中的水含量。 然后在真空手套箱中,将适量TaCl5缓慢加入到装有离子液体的玻璃电解池中,在60 ℃下搅拌1 h以保证TaCl5充分溶解,得到0.25 mol/L TaCl5-[Bmim]PF6的混合液体。

2 结果与讨论
2.1 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1为不含TaCl5的离子液体[Bmim]PF6在100 ℃时的循环伏安曲线,扫描速率为50 mV/s。 由图1可知,离子液体[Bmim]PF6的电化学窗口可以达到4 V,与文献值[13]基本相符。图2为0.25 mol/L TaCl5在100 ℃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以50 mV/s的扫描速率从开路电位-0.1 V开始向负方向扫描到-2.2 V,然后向正方向扫描到2 V,最后回到开路电位处。 阴极电位极限主要是离子液体中[Bmim]+阳离子的不可逆还原,阳极电位极限主要为离子液体中[PF6]-阴离子的不可逆氧化,也可能出现铂的钝化。

图1 纯[Bmim]PF6在100 ℃时循环伏安曲线Fig.1 Cyclic voltammogram of pure [Bmim]PF6 at 100 ℃

图2 0.25 mol/L TaCl5在100 ℃下 [Bmim]PF6中循环伏安曲线Fig.2 Cyclic voltammogram of [Bmim]PF6 with 0.25 mol/L TaCl5 at 100 ℃

图2可以看出,负方向上有4个还原峰(C1~C4),正方向上出现了3个氧化峰(A1~A3)。 0.86 V处的氧化峰A1为Cl-的氧化过程,对应-0.4 V处的C1还原峰[14]。 氯离子在离子液体中电化学氧化并没有形成氯气从电解质中逸出,而是形成C l3-,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为:3Cl-=C l3-+2e。 -0.9 V处的还原峰C2是Ta(Ⅴ)还原为Ta(Ⅲ) 的过程,-1.25 V处的还原峰C3为钽金属形成的还原峰,与之对应的氧化峰A2和A3分别出现在-0.86和-1.2 V处。 -1.6 V的还原峰C4可能为低价非化学计量性的钽氯化物,也可能出现钽金属沉积[8]

2.2 温度对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图3为0.25 mol/L TaCl5在不同温度的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扫描速率为50 mV/s。 由图3可知,随着温度增加,还原峰的电位向较正的方向稍微偏移,同时还原峰的峰电流也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大部分离子液体的导电性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而黏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有利于电活性离子向电极表面快速迁移以及电荷转移,也就使还原过程的速率增加,所以还原峰的峰电流就增加了。

图3中A1氧化峰的峰电流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C l3-氧化速度加快,峰电流增加[14]。 A2氧化峰对应钽的氧化,由于钽沉积量较少,而同时电极表面吸附低价非化学计量性的钽氯化物包覆在钽的表面,阻止钽的进一步氧化;温度越高,形成的低价非化学计量性的钽氯化物越多,越容易阻止钽的氧化,所以A2峰的峰电流并没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 A3氧化峰对应Ta3+的氧化,温度越高,Ta3+与其它价位氯化物结合形成非化学计量性的钽氯化物越多,而这种物质结构十分稳定,减少了溶液中Ta3+的含量,所以A3峰的峰电流并没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图3 不同温度0.25 mol/L TaCl5在[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Fig.3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0.25 mol/L TaCl5 in [Bmim]PF6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3 扫描速率对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图4为不同扫描速率时0.25 mol/L TaCl5在100 ℃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由图4可知,随着扫描速率增加,峰值电流增大,还原电流峰向负电势方向移动,氧化电流峰向正电势方向移动。 对于可逆电极反应来说,峰值电位与扫描速率无关,因此可以判断钽沉积的电极反应过程为非可逆过程。 对于非可逆过程的电极反应,其阴极传递系数( α)与阴极过程的峰电势( Ep)及半峰电势( Ep/2)存在如下关系式[15]:

|Ep-Ep/2|=1.857RT/(αnF)(1)

式中, R为气体常数, T为温度(K), n为电子转移数, F为法拉第常数。 阴极传递系数表示电极电位对阴极反应活化能影响的程度,其主要取决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性质,与反应粒子的浓度关系不大。 根据方程式(1)和循环伏安曲线获得的数据,能够计算该电极反应过程的阴极传递系数。 从循环伏安曲线得到的数据及相应的计算结果列于表1表2中。 从表1表2可知,Ta(Ⅴ)/Ta(Ⅲ)和Ta(Ⅲ)/Ta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阴极传递系数分别为0.155和0.406。

图4 不同扫描速率时0.25 mol/L TaCl5在100 ℃ [Bmim]PF6中的循环伏安曲线Fig.4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0.25 mol/L TaCl5 in [Bmim]PF6 at various scanning rates at 100 ℃

表1 不同扫描速率时Ta(Ⅴ)/Ta(Ⅲ)的循环伏安曲线数据 Table 1 Data of cyclic voltammograms for Ta(Ⅴ)/Ta(Ⅲ) with various scan rates
表2 不同扫描速率时Ta(Ⅲ)/Ta的循环伏安曲线数据 Table 2 Data of cyclic voltammograms for Ta(Ⅲ)/Ta with various scan rates

图5为还原峰C2的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平方根的关系图。 对于非可逆扩散过程,电极反应过程的扩散系数可通过Berzins-Delahay方程计算[16]:

Ip=0.61(nF)32(RT)-1/2Ac0D12v12(2)

式中, Ip为峰电流, n为反应电子数, F为法拉第常数, R为摩尔气体常数, T为热力学温度(K), A为电极面积(cm2), c0为溶液本体浓度(mol/L), D为扩散系数(cm2/s), v为扫描速率(V/s)。 由图5可知,还原峰C2的峰电流 Ip与扫描速率 v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由此判断钽的电沉积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非可逆过程。 根据式(2)和图5的斜率,可以计算出Ta(Ⅴ)在该体系中的扩散系数 D为1.629× 10-9 cm2/s。

图5 阴极峰C2的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平方根( Ip- v1/2)关系图Fig.5 A dependence plot of cathodic peak current of C2 against square root of sweep rate

图6 0.25 mol/L TaCl5在[Bmim]PF6中电沉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Fig.6 SEM image of electrodeposits in 0.25 mol/L TaCl5-[Bmim]PF6 electrolyte

2.4 钽的电沉积行为

图6为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电沉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从图6可以看出,许多白色的小颗粒分布在铂片表面。 选取了白色区域的电沉积物的进行EDS分析,如图7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得出, n(Ta): n(Cl)=3.1:1,推测其组成成分为金属钽和钽的低价氯化物。 F、N等元素的出现是由于电极表面还有残留的离子液体。 众所周知,大部分诸如Ta、Nb、Mo、Ti和W等难熔金属具有复杂簇结构。图8为Ta6C l122+离子簇结构示意图[17], n(Ta): n(Cl)=1:2。 从图中可以看出,6个钽原子通过氯原子连接组成了一个八面体结构。 从固体化学上说,这种簇结构是非常稳定的。 另一方面,氯离子在离子液体的扩散速度较慢[14],电极表层氯离子的浓度过高,容易形成诸如Ta6C l122+离子簇结构,使还原成金属钽变得十分困难。

表3 沉积层的EDS分析 Table 3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lectrodeposits by EDS

图7 电沉积产物的能谱图Fig.7 EDS image of electrodeposits

图8 Ta6C l122+离子的结构Fig.8 Structure of Ta6C l122+

3 结 论

通过研究0.25 mol/L TaCl5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电化学行为可知:1)电沉积钽过程是两步骤的电极反应过程,首先是Ta(Ⅴ)还原为Ta(Ⅲ)的过程,其次是Ta(Ⅲ) 还原为金属钽和形成其它低价钽氯化物的过程。 随着扫描速率增加,还原峰电势负移,且峰值电流 Ip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 v1/2呈线性关系,表明电沉积钽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的电极反应过程;2)Ta(Ⅴ)/Ta(Ⅲ)和Ta(Ⅲ)/Ta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阴极传递系数分别为0.155和0.406;Ta(Ⅴ)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的扩散系数为1.629×10-9 cm2/s;3)在100 ℃和沉积电势为-1.25 V时,0.25 mol/L TaCl5-[Bmim]PF6在铂片上的恒电势电沉积产物为金属钽和钽的低价氯化物。

参考文献
[1] Mosheim C E. Niobium and Tantalum: A Review of Industry Statistics[J]. TiC, 2002, 112(4): 2-9. [本文引用:1]
[2] Laurila T, Zeng K, Kivilahti J K, et al. Chemical Stability of Tantalum Diffusion Barrier Between Cu and Si[J]. Thin Solid Films, 2000, 373(s1/2): 64-67. [本文引用:1]
[3] Lim J W, Ishikawa Y, Miyake K, et al. Improvement of Ta Barrier Film Properties in Cu Interconnection by Using a Non-mass Separated Iron Beam Deposition Method[J]. Mater Trans, 2002, 43(3): 478-481. [本文引用:1]
[4] Senderoff S, Mellors G W, Reinhardt W J.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herent Deposits of Refractory Metal[J]. J Electrochem Soc, 1965, 112(8): 840-845. [本文引用:1]
[5] Balikhin V S. Electroplating of Protective Tantalum Coating[J]. Zasch Met, 1974, 10: 459-460. [本文引用:1]
[6] Liu F, Deng Y, Han X, et 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and Alloys from Ionic Liquids[J]. J Alloy Compd, 2016, 654(5): 163-170. [本文引用:1]
[7] Barnard P A, Hussey C L. Electrochemistry of Tantalum(Ⅴ) Chloride in the Basic Aluminum Chloride-1-methyl-3-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Room Temperature Molten Salt[J]. J Electrochem Soc, 1990, 137(3): 913-918. [本文引用:1]
[8] Borisenko N, Ispas A, Zschippang E, et al. In situ STM and EQCM Studies of Tantalum Electrodeposition from TaF5 in the Air- and Water- Stable Ionic Liquid 1-Butyl-1-methylpyrrolidinium[J]. Electrochim Acta, 2009, 54(5): 1519-1528. [本文引用:3]
[9] Ispas A, Adolphi B, Bund A, et al. On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Tantalum from Three Different Ionic Liquids with the Bis(trifluoromethyl sulfonyl) Amide Anion[J]. Phys Chem Chem Phys, 2010, 12(8): 1793-1803. [本文引用:1]
[10] Maguy N, Lenka S, Eric C. Pentavalent Tantalum Reduction Mechanism from 1-Butyl-3-methyl Pyrrolidinium 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 Imide Ionic Liquid[J]. Electrochim Acta, 2015, 182(10): 891-899. [本文引用:2]
[11] Babushkina O B, Ekres S, Nauer G E.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Tantalum(Ⅴ) in 1-Butyl-1-methylpyrrolidinium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J]. Z Naturforsch A, 2008, 63(1/2): 73-80. [本文引用:1]
[12] Welton T.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Solvents for Synthesis and Catalysis[J]. Chem Rev, 1999, 99(8): 2071-2083. [本文引用:1]
[13] Endres F, Schrodt C. In situ STM studies on Germanium Tetraiodide Electro-reduction on Au(111) in the Room Temperature Molten Salt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J]. Phys Chem Chem Phys, 2000, 2(24): 5517-5520. [本文引用:1]
[14] Sun H J, Yu L P, Jin X B, et al. Unusual Anodic Behaviour of Chloride Ion in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J]. Electrochem Commun, 2005, 7(7): 685-691. [本文引用:3]
[15] Jeng E G S, Sun I W. Electrochemistry of Thallium in the Basic Aluminum Chloride-1-methyl-3- 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Room Temperature Molten Salt[J]. J Electrochem Soc, 1998, 145(4): 1196-1201. [本文引用:1]
[16] Mart nez A M, B rresen B, Haarberg G M, et 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agnesium from CaCl2-NaCl- KCl-MgCl2 Melts[J]. J Electrochem Soc, 2004, 151(7): C508-C513. [本文引用:1]
[17] Cotton F A. Discovering and Understanding Multiple Metal-to-metal Bonds[J]. Acc Chem Res, 1978, 11(6): 225-23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