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N, N'-二(3-吡啶基)-吡啶-3,5-二甲酰胺(bppdca)和2-巯乙酸基烟酸(L)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方法获得了一个二维的Co(Ⅱ)配位聚合物:{[Co(bppdca)(L)]·3H2O} n,并通过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分子式为C25H24N6O9SCo,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a=1.07419(9) nm, b=0.86166(6) nm, c=2.9853(2) nm, β=96.772(1)°, Z=4, V=2.743 9(4) nm3, Mr=643.49, Dc=1.558 g/cm3, F(000)=1324, μ=0.766 mm-1, S=1.051, R=0.0406, wR=0.1160。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的CoⅡ与来自2个bppdca配体的2个N原子、1个L阴离子的单齿羧基O原子和S原子以及来自另一个L阴离子的一个羧基中的2个O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 相邻的CoⅡ通过L阴离子连接成一维螺旋链[Co(L)] n,相邻的左、右螺旋链通过成对的bppdca配体拓展成二维配位网络。 最终,相互平行的二维网络通过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框架。 另外,还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荧光性质以及选择性光催化性质。CCDC: 1010786
A new two-dimensional Co(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Co(bppdca)(L)] 3H2O} n[bppdca= N, N'-bis(pyridine-3-yl)pyridine-3,5-dicarboxamide, L=2-carboxymethylsulfanyl nicotinic acid] has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Co(bppdca)(L)]·3H2O is monoclinic with a space group of P21/c, a=1.07419(9) nm, b=0.86166(6) nm, c=2.9853(2) nm, β=96.772(1)°, Z=4, V=2.7439(4) nm3, Mr=643.49, Dc=1.558 g/cm3, F(000)=1324, μ=0.766 mm-1, S=1.051, the final R=0.0406 and wR=0.1160.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o(Ⅱ) cation is six-coordinated by two nitrogen atoms from two bppdca ligands, one monodentate O atom and one S atom from one L anion, two chelating O atoms from another L anion. The adjacent Co(Ⅱ) ions are linked by L anions to form one-dimensional helical chain [Co(L)] n and the chains are further connected by pairs of bppdca ligands to generate a two-dimensional network. Finally, the networks are linked by hydrogen bonding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Moreover, the thermal 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y and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title compound are investigated. CCDC:1010786
近年来,基于d区金属元素的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及在磁性、吸附、化学传感、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1,2,3,4,5,6,7]。 有机配体的选择对目标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8,9]。目前,采用吡啶类含N配体来构筑功能性金属-有机配合物是晶体工程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10,11]。 例如,孙为银课题组[12]采用一些无机阴离子[Cl
本文采用一种含S的半刚性有机二羧酸[2-巯乙酸基烟酸(L)],在水热条件下与bppdca结合构筑了一例二维配位聚合物{[Co(bppdca)(L)]·3H2O} n。 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荧光性质以及对亚甲基蓝(MB)、甲基橙(MO)和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配体 N, N'-二(3-吡啶)吡啶-3,5-二甲酰胺(bppdca)和2-巯乙酸基烟酸(L)分别按照文献[17]和[18]方法合成。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使用。 Perkin-Elemer 240型元素分析仪(美国Perkin公司);Pyris型热重分析仪(美国PE公司);Varian 64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Varian公司),KBr压片;CHI 440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华辰仪器有限公司);APEX-II型X射线单晶衍射仪(德国Bruker Smart公司)。 SP-1901型UV/Vis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Hitachi F-4500型荧光光谱仪(日本Hitachi公司)。
将CoCl2·6H2O、bppdca、L、H2O和NaOH以摩尔比1∶1∶1∶450∶2混合,混合物搅拌0.5 h后转移至密封的25 mL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在120 ℃烘箱中恒温加热3 d,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粉红色块状晶体。 将晶体过滤并用蒸馏水清洗,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产率约为28%(按Co计算)。 C25H24N6O9SCo元素分析实测值(计算值)/%:C 46.62(46.66),H 3.73(3.76),N 13.03(13.06);IR(KBr), σ/cm-1:3320m,3089w,2942w,1680m,1615s,1558s,1475m,1439m,1401s,1287m,1242w,1126m,1033w,939w,852w,752s,698m,618w。
选择尺寸适合的单晶置于德国Bruker Smart APEX II单晶衍射仪上,在296(2) K下( λ=0. 071073 nm),使用石墨单色器,Mo Kα辐射源,在收集到的13637个衍射点中,独立衍射点为4849个(-12≤ h≤1,-10≤ k≤10,-27≤ l≤35),其中3727个可观测点( I>2 σ)用于结构测定和修正。 采用SHELX-97程序通过直接法和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解析和修正晶体结构[19,20]。 所有非氢原子都用各向异性热参数进行修正,获得了所有非氢原子坐标。 晶体的主要键长和键角见表1和表2。
![]() | 表1 配合物的晶体学参数 Table 1 Crystal data and structure refinement for the complex |
![]() | 表2 配合物的重要键长(nm)和键角(°)数据 Table 2 Selected bond lengths(nm) and angles(°) for the title complex |
标题化合物是由二维的配位聚合物层通过氢键作用拓展成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其中CoⅡ的配位环境如图1所示。 每个CoⅡ与来自2个bppdca配体中的吡啶N原子[Co(1)—N(2)=0.2064(2) nm,Co(1)—N(6)i=0.2129(3) nm]、一个L阴离子的1个S原子和1个羧基O原子[Co(1)—O(3)=0.1999(2) nm,Co(1)—S(1)=0.26997(10) nm]以及来自另一个L阴离子的2个螯合羧基O原子[Co(1)—O(1)ii=0.2155(2) nm,Co(1)—O(2)ii=0.2174(2) nm]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模式。 角N—Co(1)—N=96.28(10)°,角N—Co(1)—S分别为89.97(7)°和170.36(7)°,角O—Co(1)—S在79.87(7)°~92.28(6)°之间,角O—Co(1)—N在91.85(9)°~159.59(9)°之间,角O—Co(1)—O在60.92(8)°~159.25(8)°之间。 所有键长和键角均在合理范围内[21]。 相邻的CoⅡ通过L阴离子连接成一维的螺旋链,
![]() | 表3 配合物的氢键数据 Table 3 Hydrogen-bonding geometry(nm, °) of the complex |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在约75 ℃,配合物开始发生失重,这主要是配合物中的结晶水分子开始从骨架中失去。 在温度达到约190 ℃时,配合物失重8.49%,对应于3个结晶水分子的脱除(理论值为8.39%)。 当温度高于260 ℃后,配合物发生明显失重,这主要归因于配合物骨架中有机组分的分解。
标题配合物本体修饰碳糊电极(Co-CPE)根据参考文献[21]方法制备。 Co-CPE的电化学研究是在0.01 mol/L H2SO4+0.5 mol/L Na2SO4溶液中进行的。 如图4所示,当扫速为300 mV/s,在750~-300 mV的电位范围内,Co-CPE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氧化-还原峰电位[ E1/2=( Epa+ Epc)/2]约为230 mV。 众所周知,空白碳糊电极在此电位范围内没有氧化-还原峰,因此该峰应归属于Co(Ⅱ)/CoⅢ)的氧化-还原[22]。
如图5所示,在室温下固态标题化合物显示出蓝绿色荧光性质。配体bppdca在室温下也具有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15和432 nm[14]。 当用300 nm波长激发标题化合物时,在414 nm处出现了唯一的发射峰。 与bppdca配体的发射峰相比,有机羧酸只能展现出极弱的荧光发射,对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没有影响[23]。 虽然配合物主要峰位置与bppdca配体的发射峰相比发生了约18 nm的蓝移,但是配合物的荧光发射仍然归属于配合物中bppdca配体内部的电子转移[24]。
如图6所示,配合物在室温下对亚甲基蓝(MB)、甲基橙(MO)和罗丹明B(RhB)的降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催化活性。 将150 mg配合物分别与MB、MO、RhB(10 mg/L,100 mL)水溶液在暗处混合搅拌20 min,分别在装有高压汞灯的UV光下进行照射,每隔1 h进行取样,离心分离后取上层清液进行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在6 h后,MB、MO、RhB的紫外吸收峰分别下降了73.70%、43.39%和15.91%。 如果不加催化剂,上述3种染料分子只能发生极少量的分解[10],这表明标题化合物对亚甲基蓝分子具有选择性催化降解能力,与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似[25]。
对本文所合成的二维CoⅡ配合物的研究发现,该配合物在约260 ℃开始发生骨架坍塌,在750~-300 mV电位范围内存在准可逆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在室温下可发出蓝绿色荧光,对亚甲基蓝、甲基橙和罗丹明B 3种染料均具有光催化降解活性,尤其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光催化降解活性,有望成为一种多功能配合物材料。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